电动工具工频耐压中心:
虽然线路设计取了2.5倍的安全系数。但是由于冰厚产生的荷载是平方关系的增长,耐张塔不可能按几十年不遇的天气条件来设计。如果为了抗拒100mm冰的而设计耐张塔,其塔身强度和基础强度都是不可想像的。在线路工程的造价中,铁塔投资占20%。而三峡到上海的线路2000公里,塔量为2000基以上,总造价为40亿元。单位造价为200万元/公里,如要每基塔均增加投资去抗衡50~100mm冰,电力线路的总体投资翻10倍左右。即达到400亿,按此推算,当前电力建设每年建设电力线路均在5000公里左右。按10倍的关系,即光电力线路建设即达到1000个亿。而一个的三峡工程也不过 2000亿元。另外,电资均由电力企业自行投资,完全是为了保履冰而这样投资是不合理的,也不经济的,将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至于网友质疑,为何导线不断而塔倒的问题,这很好理解,这是因为耐张塔要承受不利的力矩效应(塔高20米),而导线只单纯的承受纵向张力。在所有的导线中心均用钢绞线进行承力,在履冰时,首先崩溃的一定是耐张塔,再才是倒塔的冲击力挣断导线。这就好比用绳子拴到一棵树上,用力扯绳子,断掉的一定是树根,因绳子只受纵向拉力,故先断的是树,树断后,对绳子产生冲击,再断绳子。
现代防雷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于:闪电是电流源,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供一条雷电流(包括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地泄放的合理的阻抗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性选择放电通道,简言之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 德国*希曼斯基在《过电压保护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现代防雷保护的三道防线
接触防护包括直接接触防护和间接接触防护。我们来设想,家里有一台电冰箱,它的IP防护等级很高,人体完全不可能接触到带电体。但现在发生漏电事故,电冰箱的外壳带电,人体一旦触及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正常时是不带电的,而故障时才带电,因此这种防护是间接的,所以接触防护又叫做间接防护。
国家标准中规定,用电设备的外壳,特指金属外壳或者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必须接地。显然,这里涉及到接地系统,以及其它很多很多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量很大。不过,对于不具有电气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知道三条基本要求即可:
除了要建立健全现场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广泛进行安全意识及纪律的教育外,要针对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深基础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安全防护:
1)挖土深度**过1.5m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开挖深度**过2m时,必须在边沿设立两道护身栏,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
2)槽、坑、沟边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放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
3)挖土时,如发现边坡裂缝或连续滚落土粒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操作地点,井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