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木材广东木材协会实验室:
现行国家标准《红木》GB/T 18107-2000,其中被诟病多的一点就是材质上的不够。由于技术的制约,全世界在树种上到“种”的准确性尚不足,所以有规定,机构对于红木材质只出具到“类”的。这就让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利用这一点在同类木种间大做文章,同时,这也成为了《红木》国标始终被攻击的把柄。
虽然目前红木的只能出具到类,但这并不代表目前我国的红木材质技术就只能到类。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技术被运用在木材上,给结果的准确提供了有力依据。笔者通过翻阅相关论文与文献,大致了解到目前红木材质技术的方法与研究方向。
宏观识别与微观识别相结合
《红木》GB/T 18107-2000中提到红木的识别和区分方法是:“主要是以简便实用的宏观特征(如密度、结构、材色和纹理等)为依据,辅以必要的木材解剖特征来确定其属种。本标准所依据正确定名的木材标本均保存在中国林业科学木材工业研究所木材标本室。”可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传统的红木材质方法,也是目前使用广泛的方法。
交趾黄檀实木横切面
交趾黄檀实木横切面
宏观识别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心边材、生长轮、导管、射线与轴向薄壁细胞的大小及排列方式等宏观解剖特征及表观特征,同时结合材色、纹理、结构、花纹、气味、质量和硬度等进行综合判断;微观识别则是通过切片机将样本制成切片再置于光学显微镜下, 观察各类细胞与组织的形态与排列,与已经正确定名的木材标本的切片进行比对,确定木材类别。z89g88l5ysqw
檀香紫檀木材微观构造照片
宏观识别与微观识别相结合的方式需要识别者具有丰富的木材构造特征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识别木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也会偶尔看错眼,因此会出现在两家不同的木材机构,同一样本出不同结果的现象,这种方式受人为的主观影响非常大。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技术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的能量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用于木材树种识别的是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处理技术,是对从样本表面采集的近红外光谱,经过一系列预处理,取样本的三分之二,采用软件独立建模分类(SIM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进行建模,对剩余的三分之一样本进行判别。由于各树种木材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一类别木材的近红外光谱具有相近的吸收峰和吸收强度,不同类别的木材则有明显不同之处。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木材树种分类效果明显,尤其对红木类木材的分类,与红木标准基本一致。z89g88l5ysqw
4种红木的HPLC指纹图谱,LSHHT为卢氏黑黄檀,DFHHT为东非黑黄檀,DGZT为大果紫檀,YDZT为印度紫檀
目前,国内外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上均取得不同进展。2003 年,日本*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识别了8 种木材,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进行研究。2007年,江泽慧、杨忠等人发表了《红木的近红外光谱识别技术》论文;2012年,江泽慧、杨忠等人又作了《红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一文,在八类红木样本表面分别采集10条光谱用于红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利用相关方法可以将八类红木分成相应的类别,并能更直观地展现八类红木的区别,这为红木的或识别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2010年,中国林业科学木材工业研究所已建立了20余种木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并申请了红木的近红外光谱识别方法的发明**(20061014962310),但是该项技术还需更多的木材标本光谱数据,建立更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加速其商业化应用。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红外光谱处理技术,主要是研究红木样本的指纹图谱,选取特征吸收峰,计算有峰率和变异峰率等指标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在2012年张方达等人著的《基于红外光谱法的红木木材类区分与真伪鉴别》论文中,其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利用中红外光谱,通过与杨木木质素的相关系数不同,对七类红木木材进行区分。同时对于两种珍贵的非红木类木材:榄仁木和亚花梨木与外观相似的紫檀、黑酸枝、香枝木应用中红外光谱进行了客观、快速的真伪辨别。